039.答辩会(2)-《重生物理大时代》


    第(3/3)页

    “以上,就是我对反常塞曼效应的解释,大家还有哪里有疑问的吗?”

    会场中,之前不少对卢格安的理论有异议的人都安静下来。

    虽然还是无法接受“电子是个小球”,但数学就是数学。它从不说谎,也不会背叛。

    既然卢格安的理论能够完美解释反常塞曼效应,那就说明它一定有可取之处,就像当年的巴尔麦系光谱一样!

    看着鸦雀无声的会场,卢格安满意地点点头。

    “既然如此,那我们继续……”

    “等一下!”

    坐在第一排的小老头伦琴缓缓起身,紧皱着眉头,打断了卢格安的讲话。

    “我有一个疑问。”

    卢格安先是愣了愣,接着笑着点点头:“请讲。”

    “如果你把电子看成一个带-e的小球,那么按照推算,它的半径应当在10^-14米的数量级,甚至更小。这点没错吧?”

    卢格安回想一下前世时最新测得的电子直径,确实相差不大,于是点点头。

    “那你有没有考虑过。若电子真的像陀螺一样旋转,它的自旋角速度为1/2h bar。那么按照计算,电子表面的切向加速度就已经远远超过光速了!”

    “不仅如此。”另一旁的维恩教授放下手中的钢笔,看着演草纸上的公式,冷笑道:“按照这个模型计算,电子的直线速度将比光速快上几十倍!这个你要怎么解释?”

    这次,卢格安久违地沉默下来。

    应该说伦琴和维恩不愧是诺奖得主,一眼就看到了问题的关键。

    事实上,对于这篇论文的漏洞,卢格安比谁都清楚。

    电子不是一个实体小球,而是亚原子粒子中的轻子类。

    之所以说成小球,只是因为它可以用波尔理论解释。

    随着未来量子力学的蓬勃发展,像“电子小球论”这种直观物理模型迟早会被舍弃。

    但卢格安能怎么办?

    这个时代还没有亚原子粒子和费米子的概念,要想彻底解释电子的形态,就必须先发展量子力学。

    这是一个死循环。

    也是“不相容原理”唯一的“漏洞”。

    演讲台上,面对两大物理教授的诘问,卢格安低着头,沉默不语。

    台下的索墨菲尔德看到这一幕,不禁皱起了眉毛。

    当初他们诺奖五人组也发现了这个漏洞,但是按照不相容原理的解释,可以完美地诠释原子的结构。

    最终,他们将问题归结于“不相容原理”还不够成熟。

    但无论如何,它至少为大家开启了一个思路。

    做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可以说是绰绰有余。

    索墨菲尔德清楚,伦琴和维恩不是故意在为难卢格安。只是一个优秀的物理学家,在面对一项全新的,有可能推动整个物理学发展的理论时,那种不允许任何漏洞的吹毛求疵而已。

    简单的来讲,就是伦琴和维恩上头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