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厂庆惊变-《烟火岁月》


    第(2/3)页

    后来,陈志伟调到卷烟材料包装厂当厂长,就算岗位变了,他和国家局的交情也没断。国家局的司长和工作人员来太平时,总会抽空和他聚聚。大家坐一块儿,在轻松的气氛里聊行业动态,说工作点滴。从技术创新到市场趋势,从政策解读到企业管理,话题里充满智慧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关系越来越铁,像多年老友。

    一次,国家局计划司副司长郑天民来考察,和陈志伟聊天时推心置腹地说:“老陈啊,你这包装厂现在只生产铝箔纸和滤嘴棒、水松纸,业务太单调了。如今包装材料种类多,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你不妨多开拓开拓业务,有需要,我们全力支持你。"

    陈志伟眼里一下子有了光,连忙笑着回:“郑司长,您站得高看得远,稍微给我们点拨一下,就够我们吃一辈子的。还请您多指点指点。"

    郑天民想了想说:”上个月我去云南出差,参观了一家新办的合资企业。是个香港老板,对烟草行业感兴趣,想在北方找家烟厂合伙办厂。"

    陈志伟听了,心里一喜,急着问:"他们生产啥?"

    "烟箱。烟箱虽不是烟草专卖品,但烟厂日常生产离不开,香港老板就是看中了这点。"

    "这香港老板就是精明!不是烟草专卖品,好合作;又能供应烟厂,市场不愁卖,眼光够毒。"陈志伟赞叹道。

    "怎么样,老陈?有没有兴趣合作?需要的话,我可以帮你牵线。"

    "郑司您看好的事,那肯定错不了!我干,必须干!这么好的机会,不能错过。"

    就这样,在郑司长的热心牵线下,陈志伟和香港商人开始谈合作。双方经过好几轮深入沟通和协商,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

    起初,陈志伟心里画着美好蓝图:以卷烟包装材料厂和港商合资办纸箱厂,一套管理团队,两块牌子,互相帮衬,资源共享,一起发展,实现双赢。

    但当他满怀期待地把精心策划的合资方案向烟厂领导汇报时,却听到了不同意见。

    烟厂领导们从企业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考虑,觉得应该是烟厂直接和港商合资办厂,包装材料厂不宜参与,免得影响企业整体布局和协同发展。

    陈志伟虽然心里失落,毕竟方案费了不少心血,但他识大体、顾大局。

    在烟厂厂务会上,他毫不犹豫地同意烟厂和港商的合资方案,真诚地说,"只要对厂里发展有利,包装材料厂参不参与都没关系。包装材料厂是烟厂大家庭的一部分,咱们的目标都是让烟厂越来越好,个人想法和得失在企业大局面前,不算什么。"

    这次厂务会还做了重要决定:把和港商谈判的重任交给胡利风。

    那时候,胡利风是烟厂厂长助理,手头事不多。他个子不高,一口浓浓的南方口音,看着一副精明相,其实心里全是自己的小九九。在陈志伟和港商前期谈的基础上,他接手了全面谈判工作。

    表面上,他靠着一些手段让谈判进展很快,一切看起来顺顺当当。可实际上,他在暗地里琢磨怎么给自己多捞好处。

    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胡利风故作沉稳地走进烟厂会议室,手里紧紧捏着和港商谈的成果文件,脸上挂着得意的笑,眼里闪着狡黠的光。

    他向厂务会汇报谈判进展,夸大其词地说港商对烟厂实力和发展前景特别认可,愿意加大投资,在技术和管理方面给更多支持,并把一份藏着猫腻的初步合作协议递给秦海生厂长。

    秦厂长接过文件仔细看,其他厂领导也传着看,会议室里不时有议论声,大家对协议挺满意,夸胡利风会办事。

    然而,就在大家高兴的时候,副厂长李明山突然提出异议:“等等,我觉得这协议有点问题。”

    他皱着眉头,表情严肃地指出协议里一些条款对烟厂利益保障不够,比如利润分配方面烟厂占得少,设备参数不够明确,而且有些条款暗藏风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