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崭新舆图之上赫然多出数条迁徙路线。 且每一条撤军路线皆绕开了匈奴各中大型部落。 最终直指野狐岭后勤要地五十里外的一座无名山峰。 半刻钟后。 待最后一条迁徙路线绘完。 许奕放下手中细长墨锭,随即自书案后站起身来。 「将此份舆图予木华。」 「准其率本部落兵马前去迁徙族人。」 许奕不徐不疾地转身离了上首书案,随即径直地朝着左下首胡床行去。 「王爷。」 「允其携本部落全部兵马吗?」 辛思玄闻言不由得略感诧异,随即抱拳相询道。 「允其携本部落全部兵马。」 「再予其昆赞部三百骑兵。」 「命其太阳落山之后再出发。」 「除木华部落族人外,昆赞部降兵家眷亦需全部迁徙。」 「另外,太阳落山之前将木华部落战死之人全部火葬。」 「其部战死之人骨灰皆入罐,令其一并带走。」 许奕稳稳落座于左下首胡床之上,随即出言下令道。 至于木华部落两百勇士是否会一去不归这一问题。 自木华纳上投名状后,许奕便再未考虑过这一问题。 归根结底。 现如今的木华部落除投靠燕军外,已然再无丝毫其他选择。 而许奕亦想借此机会,于塞外草原扶持一支隶属于自己的匈奴部落。 许奕亦知此事若是处理不好。 待木华部落不断地壮大后,必然会有养虎为患之危。 但奈何现如今天下局势大变在即。 为求自保也好,为争霸天下也罢。 现如今的许奕只能用尽一切手段,不断地使自身更为的强壮。 至于养虎为患一 事。 早在许奕绘制木华部落族人迁徙路线图之际。 其脑海中便已然浮现出数条应对之策。 而数条计策大致可归为四类。 其一,耗时最长之策为周匈通婚、兴建学堂、自幼启蒙。 即:燕地无妻男子可迎娶匈奴女子,其所剩子女达到启蒙年龄后,必须入学堂接受启蒙教育。 从而逐步稀释匈奴血脉,令其潜移默化之下不断地中原化、大周化。 其二,耗时中等之策为兴建城池、画地为牢、半牧半耕。 即:自燕地塞外野狐岭一带择数处可牧可耕之地,再起数座城池。 将木华部落等归顺燕王府的一众匈奴部落限制在野狐岭一代。 令其半牧半耕,逐步瓦解匈奴部落游牧习俗。 倘若木华部落等归顺燕王府的匈奴部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生活无忧。 那么其自然而然地便不会生出反叛之心。 再此基础上,许奕亦会再行通婚、兴建学堂、自幼启蒙等多种错失。 其三,见效最快之策则为均衡之策。 即:扶持木华部落的同时,再度扶持两个部落,随后想方设法令三个部落之间形成世仇。 从而令三个部落之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进而达到均衡目的。 其四,最简单粗暴之策。 即:养虎为患苗头一现,燕军当即以雷霆之势全歼木华部落。 从而将其彻底斩草除根。 若行此举,则需燕军时刻保持足以碾压木华部落等归顺势力的战力。 至于最终究竟是多计并行还是如何。 此时的许奕尚未做出最终抉择。 ...... ...... 燕军中军大帐内。 辛思玄闻言当即毫不犹豫地抱拳领命道:「遵令!」 至于许奕此举是否是在养虎为患。 辛思玄自始至终皆未想过这一点。 莫说现如今的木华部落仅有两百余人。 即使将昆赞部降兵全部予他又能如何? 即使木华部落再壮大数倍乃至数十倍又能如何? 其始终坚信,但凡木华部落胆敢生出一丝一毫的不臣之心。 许奕必能轻而易举地灭掉木华部落全族。 「请木华君长入帐一叙。」 辛思玄再度行至上首书案后,随即端坐于太师椅之上沉声下令道。 百余息后。 木华再度在两名中军亲卫的引领下行至中军大帐内。 「卑下木华,拜见辛校尉。」 木华止步于上首书案五步外,随即满心忐忑地再度深深俯身抱拳行礼道。 「此舆图中绘有详细迁徙路线。」 「依舆图所绘细迁徙路线迁徙,可保你部避开绝大多数中大型部落。」 「此外。」 「准你着本部全部兵马离营迁徙族人。」 「再予你三百昆赞部降兵,将昆赞部降兵家眷一并迁徙。」 「至于你部落战死的那些勇士。」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