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一夜无话。 次日寅时近半。 东方天幕方泛起些许蒙蒙亮光之际。 洗马林小镇外的燕军临时营寨上空已然升起袅袅炊烟。 一队队燕军士卒不断地穿梭于营寨各处。 或劈柴生火、煮粥造饭。 或收拢帐篷,装于马匹。 或喂养马匹、回填壕沟。 就在五千余燕军士卒井然有序地忙碌之际。 再度披挂全副黑漆顺水山文甲的许奕不徐不疾地离了小型营帐。 径直地朝着中军大帐行去。 不多时。 燕军各部将领齐聚中军大帐。 再三明确出塞后的各项事宜。 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而逝。 寅时六刻许。 燕军各部将领离中军大帐,归部用饭。 复一刻多钟。 卯时初至。 用饭皆毕。 低沉却不乏激昂的整军战鼓声如约而至。 「咚!」 「咚!咚!」 「咚!咚!咚!」 五千余已然于各部营帐之地列队整齐的燕军将士于隆隆战鼓声中齐聚中军大纛前。 不多时。 整军战鼓毕。 行军战鼓起。 五千余燕军将士复于行军战鼓声中列阵前行。 直奔燕地西北长城关隘而去。 与此同时。 洗马林小镇内一栋二层酒楼的屋檐之上。 数名身着灰色长袍的老者立身于屋檐之上,默默地目送五千余燕军将士离去。 若是许奕、辛思玄等人见此一幕。 定然会认出数名身着灰色长袍的老者中。 有一人赫然正是昨夜献书的原虎豹骑乙营曲长骆存远。 待最后一纵燕军士卒身影彻底消失于视线后。 数名灰袍老者无不眼眶微微泛红地默默自屋檐之上离去。 未时许。 五千余燕军士卒跨过重重崎岖山路。 终行至燕地西北长城关隘前。 短暂的原地休整过后。 五千余燕军士卒再度翻身上马。 遂在一众长城守卒艳羡的目光中。 列着整齐划一的军阵不徐不疾地跨过长城。 正式踏上塞外大地。 燕军士卒方一踏足塞外大地。 一队队燕军先登营斥候曲士卒宛如出笼苍鹰般。 径直地朝着前、左、右三方飞速散去。 时近酉时。 五千余燕军士卒陆续抵达既定目的地。 即塞外三十里处的通流河河畔。 并于通流河河畔附近搭建临时过夜营寨。 与此同时。 燕军各部将领再度齐聚中军大帐。 共议明后两日行军路线等诸事。 一夜无话。 次日寅时许。 燕军临时营寨上空再度升起袅袅炊烟。 卯时至、战鼓起。 五千余燕军士卒再度整军列阵前行。 此后数日。 一如既往。 既无敌我相遇。 亦无敌骑窥伺。 五千余燕军将士始终保持着既定速度徐徐向北前行。 正德三十一年。 五月二十三日。 晴空万里无云。 就在五千余燕军将士即将悄无声息地抵达野狐岭。 与尤耀青部三千将士、六千民夫顺利会师之际。 先燕军将士而行一月有余的大散关守将、讨贼将军夏侯栋。 及其麾下大散关精锐骑卒一万两千人、各边军精锐步卒三万人。 并、凉、幽、冀四州之地十万民夫。 携大量粮草、军械辎重等物抵临漠北鸣狐山百里。 而原本虽互相攻伐不断、血流成河。 但却又极其诡异地保持着某种微妙平衡的鸣狐山敌我局势。 亦将随着夏侯栋及其麾下将士的到来,而被彻底打破。 五月二十三日申时许。 大散关守将、讨贼将军夏侯栋及其麾下一万两千骑卒、三万步卒、十万民夫。 行至鸣狐山八十余里外。 并于鸣狐山八十余里外安营扎寨、深挖壕沟、密布陷马、广撒斥候。 俨然一副常驻此地之态。 时间如白驹过隙。 一夜转瞬即逝去。 次日辰时。 阴雨绵百里之余。 鸣狐山八十余里外的周军营寨沐浴在连绵阴雨之中。 足足容纳了近十五万人的周军营寨内。 处处皆洋溢着安静与祥和之息。 全无半点再度拔营启程之姿。 躲藏于暗处的匈奴斥候见此只得兵分两路。 第(1/3)页